查看原文
其他

电影课程的诗与思

魏智渊 老魏的咖啡馆
2024-09-08

1

 

当一个孩子在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,究竟会发生什么?例如,一个学龄初期的孩子在看《狮子王》,他究竟看到了什么?

他看到了广阔的草原,看到了那一轮令人心潮澎湃的太阳,看到了无数生命在太阳下,在草原上奔跑,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!当然,他也看到了他的父亲,宽厚仁慈,但又充满威严的狮子王,以及温柔的母亲。

“他的父亲?”

是的,他的父亲。当孩子在“观看”一部电影的时候,他事实上也进入了一部电影,在意识层面,这是一个狮子的故事,而在潜意识层面,这是他自己的故事。他就是辛巴,辛巴就是他。故事能够牵动一个孩子的神经,让他欢欣、悲伤,正是因为他入戏了,成了故事的主角,这就是所谓的自居作用

在这个意义上,电影是一种潜意识的引导:你的出生是一个奇迹,本质上乃是一个王者的出生。这个世界,就是充满欢呼声的你的王国。

然而,刹那的明亮过后,是长长的黑暗:刀疤出现了。

是你的好奇心,是你对于伊甸园,不,对于狮王统治的世界边界的突破,导致了灾难。你无意中害死了国王,自己的父亲和保护者。土狼横行,刀疤窃居了王位。原本生机勃勃的王国陷入了黑暗,大地被阴暗笼罩,而你被迫逃离,怀着深重的罪孽在异乡流浪。你不再是个奇迹,不再是那个背负使命的王位继承者,你被放逐了,最重要的是,你被自我放逐了。你遇到了狐獴丁满和疣猪彭彭,两个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家,它们劝告你说,不必背负那些压力,要学会忘记过去,及时行乐。与其做一只痛苦的狮子,不如做一头快乐的猪。

在沉沦中,辛巴渐渐地长大了……有一天,他遇到了青梅竹马的母狮娜娜。

辛巴被迫面对一个选择:是继续当下这种及时行乐的生活,远离痛苦的记忆,也远离未知的恐惧,还是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,冒着死亡的危险,去夺回王国,让大地重新焕发生机?

显然,辛巴很难依赖自己内心的力量完成这个选择,必须有人帮助他。而帮助者,就是狒狒拉飞奇,狮子王国的智者、导师、辅佐者,以及父亲的幽灵。

他们是怎么帮助辛巴的?他们帮助辛巴理解这个选择背后的深层意义,选择的关键是什么?

狒狒拉飞奇一语中的:“问题是,你是谁?

而父亲木法沙的幽灵也提醒:“你已忘了你自己,所以连我也忘了。”

是啊,当你和猪一样在泥土里打滚,以虫子为食的时候,你可能觉得自己很快乐,但关键是,你到底是谁?你真正的使命,是成为你自己啊!

所以,狒狒拉飞奇进一步指出了辛巴所面临的处境的本质:

“过去可能沉痛,但我认为你可以选择逃避,或从中学习。”

换句话说,当你选择了猪的生活,那绝对不是自由选择。真正的自由恰恰在于,无论未来的路有多艰辛危险,你必须成为你自己。这是你的自由,也是你的宿命,你不能逃避它!

你是谁?

你是作家吗?作家必须写作!你是画家吗?画家必须作画!你是将军吗?将军必须率兵作战!如果你是老师呢?你要修炼狒狒拉飞奇和父亲木法沙这样的引导力和穿透力,把每一个生命带出绝境,让他们远离平庸,远离猪的生活。

一旦辛巴作出了正确的选择,他就重新成为一头狮子,在精神上,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头狮子,他开始像一头真正的狮子那样去思考和行动。于是,刀疤和土狼被打败了,欢呼声重新响起,大地又恢复了生机。

而故事又回到了开头,直到下一个辛巴出生,故事又重新开始,似乎陌生又如此熟悉。因为,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。

 

2

 

正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,电影课程才有意义。

伟大的故事多半是虚构的,但只要故事本身是伟大的,它就蕴含着本质的真实,从而像预言家一样,有可能给孩子们的生命以关键指引。

经由自居作用,孩子们潜意识地理解了《狮子王》。所谓的理解,乃是逐渐地形成一种深层的心理结构。一旦孩子未来遇到人生的困境,这种心理结构,在合适的条件下,就有可能被唤醒。孩子可能更倾向于思考:“问题是,我是谁?”

那么,电影课程的意义在哪里?

1.为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选择有价值的电影(伟大的或卓越的);

2.以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真正地理解,转化为生命中的重要营养。

前者涉及到课程问题,后者涉及到教学问题

所谓“为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选择有价值的电影”,是指所选择的电影,涉及到的主题或问题,与儿童当下遭遇的主题或问题高度吻合,从而为儿童理解自己以及世界提供重要的资源。

《狮子王》涉及到的是成长主题。一个孩子总要长大,要明白“我是谁”,要处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。而儿童面临的主题不只有这些,还包括:爱、安全、友谊、正义、自然、自由、意义、信仰、对话……而伟大的或卓越的电影,总是对某个重大主题或问题的回应。例如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、《阿甘正传》、《美丽人生》、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、《十二怒汉》、《百万美元宝贝》、《摔跤吧爸爸》、《楚门的世界》、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、《魔戒》、《黑客帝国》、《七武士》、《罗生门》、《地球上的星星》、《功夫》、《大话西游》、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、《至暗时刻》、《功夫熊猫》、《自闭历程》……

主题,或者说问题,可能是普遍的,也可能是特别的。

例如《狮子王》所涉及到的主题是普遍性的,是每一个儿童必然要面对的。然而,《自闭历程》、《地球上的星星》之类,则探讨了特殊儿童的问题:

1.如果我们是特殊儿童,我们如何看待自己?

2.如果我们周围有特殊儿童,我们如何看待和对待他们?

当然,这些问题的背后,总是指向一些大问题,例如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。在一个所谓正常的社会里,自闭症也好,阅读障碍症也好,总会被视为问题。而这样的电影则在告诉儿童,这只是社会定义的结果。如果你是一个所谓的特殊儿童,不要轻易地被社会所定义。接受自己的特质,就像接受上帝的一份礼物。然后利用它,去成就独一无二的自己,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社会和解。

主题,或者说问题,可能是指向自我的,也可能指向外部世界。

例如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和《撞车》,就涉及到种族问题,而《飞越疯人院》、《楚门的世界》,则是反思体制化的杰作。《十二怒汉》、《罗生门》探讨了偏见,以及我们如何开展真正的对话,而《拯救大兵瑞恩》则提出了一个问题:让一群人冒险去拯救一个人,是否值得?

电影课程要回答的问题首先是:

1.这是一部能够发展孩子的电影吗?

2.这是一部此时此刻最适合孩子的电影吗?

前一个问题,是关于“好电影”的讨论。例如《速度与激情》,这是一部娱乐电影,娱乐电影的意义在于让人放松,但不是帮助人去思考。你不能把《速度与激情》看成是探讨友谊的电影,因为在这里,友谊只是一个框架,影片真正冲击观众的,是肌肉男、美女、紧张的赛车、精彩的打斗。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部好电影,但是,一旦你希望一部电影真正地触及到儿童的成长与思考,它就成了一部“坏电影”。

后一个问题,是说哪怕是一部好电影,它适合带给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吗?它适合带给此刻处境中的儿童吗?你不能让青春期的孩子总看动画片(虽然有的动画片对青春期同样有益),同样,你也不能让小学生看涉及到青春期主题的电影。哪怕相似的主题,在小学和中学,也以不同的面目出现。

例如,你可以把《狮子王》带给小学生,但是,只有中学生,才能真正地理解《哈姆雷特》,尽管这两部电影涉及到的同样是一个俄狄浦斯式的故事。

 

3

 

那么,怎么样才能把一部好电影,真正地带给儿童?

儿童很可能会浪费一部好电影,甚至如同买椟还珠一样,只注意到一部电影的声色部分,而意识不到电影真正的内在价值。电影课程的意义,就在于带领儿童深入探索一部电影,把真正的珍宝带回来。

以《狮子王》为例,需要通过教学,帮儿童弄清楚一系列的问题。

1.如果一切可以重来,辛巴会听父亲的话,老老实实地呆在王国的界限以内吗?

2.导致木法沙死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?

3.如果你是辛巴,在遇到娜娜之后,你会选择继续和丁满、彭彭快乐地生活在一起,还是去挑战刀疤,哪怕挑战会失败,会面临死亡?

儿童最初的认识会非常有意思。例如,儿童会认为,如果辛巴不好奇,不接受刀疤的教唆,那么,就不会引来灾难,导致父亲因他而死亡。显然,辛巴犯了一个错误,他要是不犯这个错误该有多好啊。然而事实上,这是一个正确的错误,甚至是一个伟大的错误。听话的辛巴,不犯错误的辛巴,是不可能真正地成长的。哪怕形体上长大了,也只是一个巨婴而已。

显然,这是一个古老的原型的摹写。就像亚当和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吃了苹果,从此丧失了伊甸园一样,这是“必要的丧失”,辛巴也是在刀疤的诱惑下跨出了边界,从此丧失了父亲的庇护,不得不独自面对整个世界,这也是“必要的丧失”。

辛巴真正的对手是刀疤吗?表面上是,但实际上,辛巴真正的对手是木法沙。辛巴与木法沙潜意识里的争斗,则是人类社会无数家庭反复上演的原型故事,是“新神反对旧神的战争”,即心理学上所谓的弑父情结。父亲(旧神)说:“不要长大,永远臣服于我,接受我的庇护吧。”辛巴(新神)说:“不,我必须突破你的阻挠,甚至杀死你,建立属于我的王国。”

你会跟小学生去讲伊甸园,讲俄狄浦斯情结吗?当然不能。但是,一旦教师领会了故事的深层奥秘,领会了成长的深层动力,就可以让故事保持在潜意识状态,并且通过讨论来强化。例如,辛巴会听父亲的话,老老实实地呆在王国的界限之内吗?当然不能。因为随着辛巴的长大,他的身体和思想,必然会突破被划定的界限,这就是成长的力量。辛巴如果只是一个听话的孩子,他就无法成长为真正的狮子王。也就是说,经历磨难,是成为狮子王的必由之路。

而讨论的核心,是帮孩子理解关键选择的意义

辛巴在遇到重大挫折(导致了父亲之死)后,与丁满和彭彭生活在一起,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反应,是心理学上的“退行”。在某种意义上,这是一种“必要的沉沦”。辛巴需要漫长的休息和整理,需要一段时间“放下”,直到选择时刻的来临。

选择时刻也是转变时刻。辛巴必须明白选择的意义,明白问题的性质,才能够真正地完成变化,迎来自己的成人礼。而这一步,必须有导师的参与。为什么导师不早些出现?因为辛巴还没有准备好。只有辛巴准备好了,导师才能帮助辛巴完成最后的关键一跃。

经由电影课程,儿童也理解了辛巴的处境,理解了辛巴的选择。而既然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,那么《狮子王》的故事也必然在儿童身上发生,在某一时刻发生。当生活向儿童提出类似的问题时,儿童潜意识里已经准备好了答案。

这就是电影课程的意义。

 

4

 

通过这个案例,我们已经可以隐约窥见电影课程的基础教学模型。这种教学模型,本质上是心理学模型,以及哲学模型的转化,是我们处理经典电影的核心技巧。哲学模型,主要跟主题相关,例如《狮子王》中的“我是谁”,心理学模型,除了有时候与主题相关(例如关于安全感),更主要的是与教学相关,教学是必须基于心理学的。

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技巧,就是“把儿童带入选择”。

在《狮子王》中,就是把儿童带入辛巴的选择之中,帮助儿童思考:你究竟应该如何生活?这种思考必须让儿童去通过经历,而不能通过讲道理,或者总结中心思想来完成。因为告诉孩子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,而儿童经历了真正的思考后所认同的选择,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儿童的潜意识,化为成长的一部分。

怎么做到这一点?

可以把这一模型或技巧分解为三步:

1.自居:或把儿童带入情境。

2.选择:理解问题的深层意义。

3.迁移:与自身的生命和生活相关联。

儿童必须自居为辛巴,才能理解辛巴的选择。否则,儿童永远是在外部评判,而不是内在选择。只有儿童进入情境,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自居为辛巴,儿童才可能承受选择的痛苦,才可能以审慎的态度权衡选择的各个要素,才可能建构起真正的理解。如果儿童一点都感受不到辛巴选择放弃和丁满、彭彭一起生活的那种无压力快乐时的犹豫,感受不到因自己而让父亲死亡时的那种内疚,感受不到即将面对刀疤而结果未知时的那种恐惧,那么,儿童的选择就是轻率的,因此也就不是一种真正的选择。

把儿童带入情境,才是课堂讨论的基础。

有了这个基础,就可以进入关键抉择,帮儿童理解这一抉择的深层含义。儿童的年龄不同,讨论的方式不同。越低年龄的孩子,讨论越偏重于诗,越高年龄的儿童,讨论越偏重于思。偏重于诗,就是偏重于放弃概念,把儿童带入感受;偏重于思,就是偏重于用概念去把握问题,把儿童带入思考。

例如,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,我们会说,它只能是狮子,它不能把自己变成猪。虽然猪似乎很安全很快乐,但狮子的使命或者说命运,就是成为草原上的主人,成为国王。何况,辛巴本来就是王子,只有成为国王,他才能够真正地赢得所有人的尊重,包括父亲,这时候,辛巴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狮子,而他的快乐,才是真正的快乐。狮子应该拥有狮子的快乐,不应该只有猪的快乐。而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,则可以在概念的层面探讨“我是谁”的问题。

有了这种深入的讨论,最后还要完成迁移。将这些思考与我们的生命、生活连接起来。

我们是在讨论一个狮子的命运吗?不只如此。“一切故事都是我的故事”,而我们,实际上也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愿望的破灭,一次次地经历沉沦。然而,我们能一次次地跃起吗?生物的本能,一次次地让我们滑向猪的生活,我们该如何像一个王者一样,将日常生活,建造成王国史诗?

 

5

 

这里涉及到了电影课程,乃至于一切生命课程的深层奥秘。

这一奥秘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:

1.让问题与儿童建立起深层联结;

2.让儿童进入真实的思考。

如果不能让问题或主题与儿童建立起深层联结,那么,问题就不是儿童的问题,而成为一个他者的问题。只要是他者的问题,思考就无法牵动儿童的存在本身,就无法转化为儿童生命的营养。

所谓的深层联结,是指一种潜意识的联结。其核心,是通过对本能反应的接纳,让儿童产生潜意识的认同或自居。例如,我们如果总是贬低“猪一样的生活”,视为不好的,那么,儿童就无法与问题建立深层联结。因为渴望像猪一样生活,跟渴望像狮子一样生活,都是儿童自我的一部分。否定了前者,将无法建构后者。前者是一个生命的自然,后者是一个生命的自由。对前者的充分接纳而不是排斥,才能带来对后者的真正领会和朝向。只有让儿童意识到,我们实际上都首先会沉溺于猪的生活,儿童才会有一种被看见的感觉:“啊,我也是这样的。”这让自居成为可能。

有了这个基础,对核心问题的思考,才是“我在思考”,而不是空洞的道理或评判。此时的思考,也才是审慎的全面的权衡,而不是一种简单的道德批判,甚至站队。

荣格讲过一句话:“潜意识如果没有成为意识,它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。”而生命课程的深层奥秘,就是进入潜意识,使潜意识成为意识,然后再使反思过的意识成为潜意识,从而在更高价值上引导儿童的人生,甚至命运。

另外,越在儿童早期,课程越与自我以及儿童自身的问题息息相关,课程也越偏重于诗;越在儿童晚期,课程越与社会以及外部世界的问题息息相关,课程也越偏重于思。例如,青春期的儿童,会更愿意讨论诸如正义之类的话题,甚至在《十二怒汉》这样的电影中,讨论对话本身,讨论人的偏见,以及达成共识的可能性。

 

早在几千年甚至更久,人类就已经学会了讲故事,以及,在篝火旁演出戏剧,通过影像来塑造自身以及后代。电影发明后,这种塑造更为精致且充满自觉,但也带来了某种危险,尤其是媚俗带来的年轻一代的迷失,以及价值观的失落。

电影课程的意义就在于此,它是指向人而不是知识的。这是教育者的一种高度自觉,为不同阶段不同处境的儿童,选择特定主题的优秀电影,以诗与思的方式,将相应的主题编织起儿童的生命里,从而让我们的后代,经由这些有价值的故事,成为一个更丰富、更深邃、更有价值观,并且更自由的人。

(原载《新课程评论》杂志)

相关链接

南明随笔|电影的力量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老魏的咖啡馆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